乌兰浩特十大免费景点

发布时间:2024-09-09

  河池革命纪念馆主楼设有常设展厅、临时展厅、文物库房、报告厅、会议室等设施,主要通过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等形式,全面反映河池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歌颂、缅怀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纪念馆2009年底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2010年10月起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目前对外开放的是基本陈列“红色丰碑——河池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及“不朽的印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西红色标语展”。

  2010年10月,河池革命纪念馆被定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又先后被命名为自治区党史教育基地、广西文化系统廉政教育基地等,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场所,同时也是各类团体组织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主要平台。

  展览时间:2024年7月1日起,每周一至周五9:00—16:30(含国家法定节假日)对外正常开放。

  展览通过图片展版、场景还原和多媒体影音等形式,生动而完整地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西革命军民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书写(雕刻)的各类红色标语。

  这些红色标语见证了广西革命的历史风云,见证了革命前辈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也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展馆于2023年5月24日建成并开馆运行,位于宜州博物馆三楼,面积约780多平方米,展陈内容㊣主要分为六部分,包括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基本情况、保护与传承、宣传与传播、合理利用等,集中展示了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于2012年批复设立,2016年批复实施区总体规划,2023年通过验收,是目前广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涵盖河池市11个县(区),主要以广西河池市红水河流域为中心,对集中分布、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存完整的铜鼓习俗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文化生态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既保护㊣铜鼓文化,也保护孕育发展铜鼓文化及其他非遗项目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保护区建设秉承“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围绕铜鼓文化保护传承,构建了非遗项目四级名录保护体系,现有刘三姐歌谣、壮族蚂节、毛南族肥套、仫佬族依饭节、瑶族服饰、壮族铜鼓习俗、密洛陀、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仫佬族古歌、壮族打扁担、瑶族祝著节、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国家级项目数位居广西第一。

  河池享有“铜鼓之乡”的美誉,有传世铜鼓1458面。铜鼓的发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铜鼓习俗保留十分完整,有着良好的活态传承。作为保护区核心区的东兰县是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积淀最深的地区,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铜鼓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据《庆远府志》记载,刘三姐出生于宜州的下枧村,生性热爱唱歌,利用歌声表达自己和乡亲们的爱恨情仇;她的歌曲通俗易懂,口口相传,遍及整个岭南地区,千百年来㊣她的故事被人传颂,壮族人民将其奉为“歌仙”,她更是宜州人民永远的骄傲。

  刘三姐文化博物馆于2018年挂牌,与宜州博物馆并馆运行,位于宜州城北冯京公园㊣西侧,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其中刘三姐文化博物馆馆藏品1000多件,主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文化相关藏品,包括刘三姐文化相关的文物、史料、山歌赏析等,通过采用静态展示、动态体验、亲身参与等多种形式,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刘三姐文化体验。

  宜州区博物馆展品综合运用实物、文字、图片、雕塑和现代媒体信息技术,生动立体展示了黄庭坚、徐霞客、石达开、竺可桢、蒋百里等历史名人眷恋宜州的足迹,浙大西迁宜州办学的悲壮历史,壮族歌仙刘三姐演绎的多姿多彩民族风情等,展现出宜州大地两千多年来的独特历史文化风貌和深厚人文底蕴。

  红军标语楼位于金城江区河池镇,该楼原为河池县城凤仪小学校长、民主人士吴自若先生的住宅,建于1926年,是一座三进二层夯土墙、木楼板、木桁桷、硬山搁桁、小青瓦屋面的建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6.57平方米。

  1964年标语楼对外开放,经过3次维修并增设了4个文物陈列展厅。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核定批准,原“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河池宿营地旧址”更名为“红军标语楼”,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三驻河池宿营整㊣编,并在此楼研究决定召开红七军第一次党代会。今旧址墙上留下红军书写标语55条,漫画6幅(其中包括邓小平、张云逸等同志亲自书写的革命标语),书写面积达90平方米,以第二进的楼上较为集中,是目前国内红军标语最多最完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红军第㊣七第八军河池整编阅兵纪念馆位于金城江区河池镇,是左右江红色旅游景区重点建设项目,于2011年12月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纪念馆占地面积820平方米,展厅面积1640平方米,纪念馆共设有四个基本陈列,分别为百色起义与红七军的建立、红七军在河池的史绩、河池革命活动与革命战争、金城江区的建设与发展。先后被评为广西百家博物馆建设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池市廉政教育基地等。

  1930年11月,7000余名红军指战员集合在纪念馆所在的这片土地上,举行北上誓师大会,并接受前委书记兼政委邓小平同志的检阅。河池整编阅兵,是红七军的大集聚和大会师,在红七军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也是红七军第一次举行的隆重阅兵仪式。后来,红七军成为中央红军的组成部分,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新的战斗征程。

  仫佬族博物馆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龙湖公园北面,与成龙湖公园的山光水色及亭台楼阁融为一体,是一座以展示罗城仫佬族繁衍生存、社会发展物证、文化遗珍等为主要任务的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博物馆。馆区占地面积4692平方米,建筑面积6490平方米,高22米,共有三层建筑,外观突出了仫佬族建筑文化风格。

  博物馆于2014年11月20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30周年县庆重点项目之一,馆内常设序厅、民俗文化展厅、工艺文化展厅、历史文化展厅、依饭节文化展厅等多个展厅,馆藏文物2000多件,文物藏品丰富,是中国广西罗城向中外展示仫佬族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是仫佬族与海内外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对研究中国仫佬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与东面的仫佬族博物馆并列构成成龙湖公园两大主题文化景观,是一座展示于成龙廉政文化,开展党员干部警示教育的场馆。展馆于2012年开工建设,是广西首批廉政教育基地之一。

  于成龙廉政文化馆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4300平方米。展馆共有包括序厅在内的6个主题鲜明的展厅,馆内以展品陈列、沉浸式体验、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讲述于成龙的一生,生动再现了于成龙20余年宦海生涯政绩卓著和廉洁刻苦的一生,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廉政文化,同时汇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反腐倡廉取得的成效。

  罗城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初仕之地。顺治十八年(1661年),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别妻离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于成龙在罗城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毛南族博物馆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美丽的城西河畔。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2012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博物馆一楼设序厅和专题展厅,专题展厅主要展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果,设有至今仍保留着近乎完整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毛南族“肥套”(毛南族‘还愿’仪式)展区、列为广西十大节庆之一的毛南族分龙节展区、毛南族民间传统体育展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展区、环江铜鼓铸造技艺展区六大板块。

  博物馆二楼为民族文物基本陈列展厅,以毛南家园为主题,分别展示环江历史沿革、民族建筑、碑刻、匾额、石雕艺术、生产生活用具、饮食文化、民族服饰和纺织染工艺、民间礼俗、毛南山乡新貌以及环江历史文物展区。

  毛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毛南族博物馆是毛南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是毛南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博物馆所处的多彩毛南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有着神秘、独特傩文化的傩面广场,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铜鼓称号的铜鼓的铜鼓广场,环境优美的江滨公园。

  夜色中,在璀璨灯光下,毛南族图腾为景区平添了几分神秘,江色多了几分柔情。“多彩毛南城”流光溢彩的夜景灯光秀,更是让人感受环江毛南族文化的绚烂多姿。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位于南丹县里湖乡怀里村,距南丹县城24公里,是中国第一家瑶族生态博物馆,也是广西第一家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主要是对白裤瑶自然村寨的原状进行保护,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并同时展示瑶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主要分为展示馆及原始村落两部分。展示馆以㊣实物、图片和景像资料展示白裤瑶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民风民俗,同时巧妙的粮仓、神奇的粘膏树、精美的白裤瑶服饰也向游客展示了白裤瑶的神秘古朴。

  展示馆及原始村落对研究白裤瑶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除了成为研究瑶族文化的基地外,还为培养当地少数民族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白裤瑶是瑶族众多支系中的一个分支,因白裤瑶男子常年着白裤而得名,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所以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

  南岭无山不瑶,历史上瑶族大多避居在高山峻岭深幽山谷之中。由于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因素,造就了白裤瑶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习俗,打铜鼓、打陀螺、吹牛角、吹拉利、吹木叶,女人织布、纺纱、画裙、唱细㊣化㊣歌等习俗古朴而浓郁,其中婚姻习俗、丧葬习俗、服饰与饮食习俗特色尤为突㊣出。

  韦拔群纪念馆为纪念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而建,位于东兰县烈士陵园内,总占地4.86万平方米。纪念馆设13个展厅和1个多功能汇报厅,馆内以韦拔群人生轨迹为经,以韦拔群开展革命活动为纬,陈列展出资料、图片、实物700多件,全方位展示了韦拔群的一生,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场所。

  东兰烈士陵园于1956年由中央政府拔款兴建,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1年,韦拔群纪念馆、东兰烈士陵园、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魁星楼、韦拔群故居等5个景点作为东兰红色旅游区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乌兰浩特十大免费景点,2010年12月被命名为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毛泽东同志称赞韦拔群是“壮族人民的好儿子,农民的好领袖,党的好干部”。邓小平同志称赞他“不愧是无产阶级的劳动人民的英雄”“不愧是名副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青山处处埋忠骨,去留肝胆两昆仑。穿越历史的长河,透过年代的硝烟,瞻仰烈士遗迹,聆听红色故事,传颂英雄事迹,让我们更有磅礴力量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列宁岩,原名北帝岩,位于广西东兰县武篆巴学村,是个天然石洞,洞口宽64米,洞高43米,纵深137米,洞内宽敞明亮,可容纳数千人。1925年9月,右江农民运动领导人韦拔群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来,在此开办广西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

  “农讲所”基本按照“广州农讲所”设置的课程进㊣行教学。学员㊣是来自右江各县的汉、壮、瑶等民族青年共 ㊣276人。很多成为当地农民运动的骨干,不少地方成立了农民协会,有力推动了右江农民运动的发展。学员中的许多人,后来参加了红七军,跟随毛主席长征,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将领。

  1930年,经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提议和讨论,改名㊣为列宁岩。1978年,洞口额刻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亲笔题字:“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2006年,列宁岩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壮乡英雄文化园位于东兰县三石镇弄英村弄英屯,距离县城18公里,占地面积160亩,是为了纪念韦国清上将诞辰100周年而修建,于2013年9月建成开园。2016年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园内设有一雕、一像、一馆、两亭、一池、一广场。即:韦国清峥嵘岁月浮雕墙、韦国清铜像、壮乡将军纪念馆、两座将军亭、红色旅游文化广场、清风池等建筑物。

  壮乡英雄文化园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列宁岩—魁星楼—韦拔群故居—东兰烈士陵园—韦拔群纪念馆)的必经之地,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南宁—崇左—靖西—百色)的主要节点,自建成开放以来,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广西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儿童良好的教育基地。

  壮乡将军纪念馆是壮乡英雄文化园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主要陈展韦国清生平的文物史料、廉政专题和张云逸、李天佑、韦杰等19位从红七军、红八军成长的开国将军的生平文物史料。

  韦拔群故居,位于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东里屯特牙山半山腰上,距东兰县城36公里。1931年,韦拔群的房屋再度被㊣烧毁。1988年,东兰县人民政府按故居原貌重建。

  韦拔群故居分前后两幢泥砖瓦房,总面积250平方米,以图画和史料展示韦拔群烈士一生从出生至牺牲的事迹。前屋为一幢内立四排屋架,分五开间,屋顶设有瞭望台,是当年韦拔群接待革命同志、召集农军开会的地方。后屋为韦拔群一家生活起居室。真人游戏第一品牌1930年春夏,邓小平为学习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经验,曾在此与韦拔群一道进行土地革命试点,开办农民政治夜校,创立右江第一个共耕社——东里共耕社,有力推动了右江地区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

  当年邓小平、韦拔群带领东里群众修筑的一条共耕渠,沿用至今。韦拔群烈士一家,共有17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韦拔群的旧坟“特牙庙”及其亲属墓地均立在故居下边约100米处。2009年5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4月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第一批名录。

  东西文学馆位于天峨县老福山生态园内,是天峨县云岭梦乡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馆依山而建,规划建筑总平面为三面围合形态,坐北朝南,呈阶梯状,具有生态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审美效果。从主楼强烈的艺术馆气息到森林生态乡土气息,从现代美向原乡美渐变,成为天峨县乡土文化旅游地标建筑。

  东西文学馆总建筑面积1750㎡,建筑总高度13米,为四层框架结构㊣建筑,由主体建筑、东西厢房与景观庭院组合,包括展厅、报告厅、会客室、沙龙文化室、东西书房、工作室等用房,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交流、教育、服务功能于一体。主要展陈作家东西的作品集、手写稿、工作和生活经历,以及他小说改编影视剧的文稿和视频等。

  天峨是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的故乡。东西文学馆的建成,对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优势,对培训和辅导文学爱好者、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提升文学创作质量、增进文学交流,增强文化㊣底蕴,营造浓厚人文氛围意义重大。

  巴马长寿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以长寿文化为主要陈列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是巴马集旅游、娱乐、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旅游景点。

  长寿博物馆集中展示、介绍了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的长寿传奇、益寿文化和祈寿风俗,为观者了解巴马长寿现象,探寻长寿奥秘,博览长寿文化,感受长寿氛围提供了一个优秀的体验平台。

  巴马长寿博物馆馆藏丰富,陈列展品不仅有珍贵的图片、书籍、标本,还有大量能够体现巴马长寿特色的珍稀文物、诗画作品、民间保健秘方和翔实的长寿老人养生经验总结。这些展品按照纵向的时间线索和横向的空间线索结合在一起,并借助大量国内领先的声、光、电设备营造出了“时光流逝,光影随行”的展示氛围,全面实现了对独冠群雄的巴马长寿现象的完整展示。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位于中国第五大洞穴厅堂穿龙岩内,占地4200平方米,空间高度达100米,是我国目前利用天然洞穴建设的空间最大、钟乳石展品最多、格局最美、展示最奇特的地质博物馆河池市景点大全。

  馆内设了图文灯箱展区、实物展区、科普演示及游客服务㊣区、沙盘模型展区、凤山旅游商品及水景区共五个展区,在布展风格上把洞穴原生态和现代展览技术各种元素有机结合,突出色彩、灯光与洞穴的和谐;在布展内容上除原址遗留的地质遗存物,还收集了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其他景区以及全国各地的典型地质遗迹标本,是个典型的大型岩溶洞穴地质博物馆。

  穿龙岩洞厅面积中国第七,世界第九。因奔腾数十里的乔音河下游流径松仁村进平包屯黑潭,从内龙山脚冒出一截后闯入岩洞直注县城,活象一条巨龙,隐而复现,穿岩入城,故古人名之日穿龙岩。

  穿龙内洞左侧岩壁有一长50米、高10米的石刻长廊,古今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手迹。清未南宁官客宋福基,到此挥毫道“大华山川;民国年间广西省主席黄旭初云游此地,挥笔道“奇山妙水,俯仰清高石刻字体刚劲有力。据说古代旅游家徐霞客曾在这里驻足留墨。

  凤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凤山县城西面,占地35亩,主要由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广场和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其中纪念碑是主体建筑,高度㊣为㊣16.8米,采用框架碑身干挂结构和上节三人组合雕像造型。

  革命历史陈列馆主体位于纪念碑右边,依山而建,建筑面积800平米,馆内共收集、收藏有各种图片296副,实物展品96件,另有代表性浮雕6件,先后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誉称号。如今,烈士公园已成为凤山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为迎接都安瑶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庆典,都安民族博物馆于2014年8月筹备规划,2015年12月15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博物馆建筑风格以都安石山王国为底蕴,按照综合性博物馆要求布展,整个展厅由序、石山王国、历史回眸、瑶山风情、大山新貌等板块组成,全面、系统、科学地展㊣示都安的自然、人文、历史、民族、民俗等㊣布努瑶文化特色。

  大化红水河奇石馆、红水河美食馆位于大化奇美水城景区内,奇石馆占地2000平方米,为两层建筑楼体,致力于探讨展示大化奇石和其它世界名石的美学意蕴和文化传承。

  馆内收藏大化彩玉石、摩尔石等。其生成于古生界二叠系约2.6亿年前,属海洋沉积硅质岩,资源珍稀、独特、丰富多样、石形奇特、千姿百态、花纹图案变化无穷、色彩艳丽和谐悦目。大化彩玉石以形、质、色、纹、韵为赏石标准,是观赏石中的奇葩,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是中国奇石的后起之秀,享有“石中皇后”的美誉。

  红水河美食馆由四层建筑楼体组成,馆内汇集大化生态健康和养生的食材、美食产品,通过模型、VCR短片的方式集中展示了红水河流域的特色菜式,民间风俗,节庆活动,全方位体现大化长寿美㊣食㊣文化之乡的美食文化风采,彰现“北有满汉全席,南有壮瑶大席”的实至名归,是大化长寿美食文化交流的窗口。

  美食馆讲述人类饮食起源,用流域民俗美食、壮瑶大席与满汉全席来展示中华文化的味觉盛宴和中国菜肴中的厚重文化;集中介绍大化美食文化,从土司文化、瑶王文化、客商文化讲述独特的大化口味渊源,以琳琅满目的瑶家簸箕宴、全鸡宴、土司宴、全羊宴等凸显大化康养美食品牌。

  大化民族博物馆位于古江大道与江滨北路延长线规划道路交汇处。建设占地34亩,总建筑面积8450平方米,是一座以展示大化自然生态、历史进程、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地方综合博物馆。

  博物馆主要由藏品库区、陈列区、业务㊣管理区、观众游览等4部分组成,馆藏文物一千多件,是目前广西县级博物馆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博物馆。

  这里是展示大化风采的重要窗口,是乡土教育的重要基地,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平台,是现代化的公共文化休闲设施和“第二课堂”,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的保管和研究中心。